
嘿,朋友們!除夕的腳步越來越近啦,在上饒靈山,過年可有不少極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呢,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瞧瞧。
圖|樓立群
石人橋燈
靈山周圍鄉(xiāng)村都有春節(jié)抬橋燈習俗,上饒民間燈彩名目繁多,石人橋燈以其形式之獨特,規(guī)模之宏大,氣勢之磅礴,聞名遐邇。
圖|繆軍
石人橋燈又稱板龍燈,由龍頭(其實是整個龍體)龍身(橋燈),龍尾三部分組成。龍頭有鴨龍和蝦龍之分,鴨龍嘴像叫鴨,蝦龍形似弓蝦,整個龍頭用竹篾編扎外飾彩紙而成,高約3米,長5米,直徑為0.8米,可同時點燃24支蠟燭,象征二十四節(jié)氣。龍身即橋燈,又叫子孫燈,由數(shù)百塊燈板連接而成。每塊燈板長2米,寬0.2米,板上托著兩只小巧玲瓏可點蠟燭的花燈,燈上飾以人物、山水、魚龍、鳥獸等圖案,千姿百態(tài),栩栩如生,每塊燈板由一人扛抬,整個橋燈可分可合。
龍尾形似橫臥的“S”,飾有鱗片,龍爪,尾翼略翹,玩耍時不斷左右搖擺,上下翻動,宛如鯉魚跳龍門。龍頭、龍尾都飾有彩旗,上書“風調(diào)雨順”“國泰民安”等聯(lián)語,在燭光照耀下熠熠生輝,寄托著勞動人民的美好心愿。夜幕降臨,點燃蠟燭,萬燈游走,如同一條長長的火龍,俗稱為“龍燈”。
圖|江放
打串堂
靈山人每逢紅白喜事都有請“串堂”湊熱鬧的習俗。早在明代廣信戲劇班社興盛時,靈山一帶串堂班應運而生。串堂班一般由(6-8人)組成,隊伍精悍,功能齊備,幾乎人人都能吹(嗩吶、笛子)能拉(胡琴)能打(鑼鼓)能唱(戲)。串堂班不同于戲劇班社的是不更衣、不化妝,只唱不演,俗稱“唱串堂”。
靈山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的串堂班至少有30班之多。2012年清水鄉(xiāng)的“青峰堂”和石人鄉(xiāng)的“紫鴻堂”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進行保護傳承。
舞龍舞獅
說到民俗表演,那舞龍舞獅一定是我們上饒大場面活動的開場必備。龍象征祥瑞,舞龍祈求風調(diào)雨順、家國安康;舞獅增添熱鬧喜慶氛圍,表演精彩且充滿力量感,觀賞性極高。
圖|楊加飛
圖|徐新柱
除了以上之外,“靈山”周邊還有贛劇、太平戲、蚌殼燈、搖花船、劃旱船、儺舞等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。
圖|鄭群
圖|楊加飛